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正式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此后26年里,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中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戰略的提出,對于國家發展、民族復興有著極其重要的全局意義。就當時我國發展狀況看,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進,我國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建設正逐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199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首次正式提出在全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此后26年里,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中國進入經濟高速發展的新時期。
這一戰略的提出,對于國家發展、民族復興有著極其重要的全局意義。
就當時我國發展狀況看,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進,我國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國民經濟建設正逐步轉向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對科技進步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照來看,當時我國科技發展在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等方面還存在許多阻礙因素,例如科技系統結構不合理、全社會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還未形成、投入過低的狀況尚未改觀、科技成果轉化面臨著法律上的障礙等等。
再從當時參與國際競爭的現實需求看,科技實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背后,是科技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只有推動科技、教育事業加快發展,才能切實培育高素質、高技能、國際化人才,不斷提高民族創新力、民族凝聚力、民族振興力??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和根本要求。
20多年持之以恒的建設,結出豐碩成果。得益于科教興國戰略,我國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質顯著提升,科技研發能力、成果轉化能力等大幅提高,產業化應用越來越多,經濟實力躍居世界第二,國家繁榮強盛加速實現。
中國近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科教興國戰略是對鄧小平理論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斷的豐富和完善,對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堅定不移地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科教水平的提升更加顯著。今天,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要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在新的層次上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對于科技事業、教育事業的要求也就更高。
當前,如何立足新發展階段,更加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具體而言,有如下幾個關鍵點:
要切實貫徹“創新”這一重要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理念居于新發展理念之首,創新發展居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當今世界,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勢不可擋的世界發展潮流。只有全面深入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在全社會樹立起“人人崇尚創新、時時鼓勵創新、處處可見創新”的良好風氣,營造創新環境,堅定創新信心,完善創新支撐,增強創新能力,才能讓科教興國戰略活力永續,不斷取得重大進展。
要保持改革不停步的信心與動力,依靠改革解決科技和教育事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當前,束縛科技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只有堅持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才能更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活力。應通過深入推進科研院所改革、科技投入產出機制改革、科技和金融結合機制改革、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改革等方式,著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
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只有推動更高質量的教育發展,才能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當前,我國急需切實提高高等學校教育質量,著力夯實人才發展基礎,加快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發展的培養機制、使用機制、激勵機制以及競爭機制,充分釋放各類人才創新活力。
要把科技自立自強置于關鍵位置,以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當前,5G、人工智能等引發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決于科技含量。自立自強,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解決一系列“卡脖子”難題,是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科研人員的職責使命。而我國一些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仍有待突破,比如高端芯片、航空發動機、光刻機等。必須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決攻克各產業技術難題,實現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保障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新征程,催人奮進。面對當前發生深刻變化的國內外環境,面對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堅持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與支撐。
《光明日報》(2021年04月02日0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