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許多教育熱門話題、議題被公眾關注,并引發大范圍討論,讓我們一次次感受到教育的超高“熱度”。這一年,有燃燒輿論的“問題教材”、“知網”事件、有“小鎮做題家”、“名校生扎堆小縣城”等現象級的話題,有“高考題難”、“谷愛凌效應”等即時性的熱議,也有“考研高考化”、“中高考高分通脹”等深刻的教育反思……...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許多教育熱門話題、議題被公眾關注,并引發大范圍討論,讓我們一次次感受到教育的超高“熱度”。
這一年,有燃燒輿論的“問題教材”、“知網”事件、有“小鎮做題家”、“名校生扎堆小縣城”等現象級的話題,有“高考題難”、“谷愛凌效應”等即時性的熱議,也有“考研高考化”、“中高考高分通脹”等深刻的教育反思……在全民教育時代,這些話題、議題,涉及教育的各個領域,關系你我,關系社會上每一個關心教育的人。
今天,讓我們一起回顧2022年度那些不斷引起公眾關注和熱議的教育話題、議題,看看你關注過哪個?
考研高考化
3月,2022年考研國家線公布。與歷年國家線相比,除少數專業外,分數線普遍大幅度上漲,有的專業漲幅超過10分。一時之間,“教育學考研”、“新傳考研”“考研分數線普漲”“300萬考研人落榜”等一系列相關話題沖上熱搜。報考研究生的人數越來越多,錄取分數線自然“水漲船高”。
伴隨高等教育普及化,社會競爭的前置篩選已經從高考,逐漸變為考研。與復試分數線普漲相比,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考研高考化的趨勢??佳懈呖蓟?,是復雜的社會原因造成的,僅靠教育部門是無力解決的,最后還需要回到社會治理層面,比如改變唯學歷的用人標準。但加強招生考試的改革,遏制過度應試化,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招生質量,卻是我們當下亟需加強的。
高校畢業生超千萬
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1076萬,比上年大漲167萬,創下歷史新高。11月15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高校畢業生預計人數:115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如果再加上回國留學生,大學畢業生總數已向著1300萬邁進,占到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的絕大部分。當下中國的就業問題,已經基本變為大學生就業問題了!
我們的就業期望值往往隨著學歷水漲船高,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學歷的標簽價值在降低,大量的大學畢業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勞動者,對此,大家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當下,所謂的“慢就業”、“緩就業”,甚至“不就業”現象也愈加普遍。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長征”,我們務必要明白,事業與成就是干出來的,是奮斗出來的。要敢于離開舒適區,在奮斗中尋找機會。
名校生扎堆小縣城
今年4月,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一次性引進了24名著名大學畢業生,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根據公示名單顯示,24個工作崗位的入圍人員基本全部來自雙一流高校和海外名校。他們中有4名博士、19名碩士,唯一一名本科畢業生還是浙江大學畢業。而他們應聘的崗位,主要是縣級事業單位和鄉鎮、街道的基層工作。其實此前廣東貧困縣之一和平縣也因為類似的原因火了一把,著名大學畢業生涌入小縣城的案例越來越多。
名校大學畢業生,是大學畢業生群體中在就業上“議價”優勢最明顯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就業選擇,從側面也反映了大學生就業的風向標,也是一個時代風向標的變化。
扎堆小縣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學生就業難,去向狹窄,選擇有限。加之價值觀變了,穩定安逸的生活成為一部分人重要的追求目標。對于人才高消費與浪費的爭議,如果大量優秀人才進入基層,把一個個街道,一個個區縣的治理水平與辦事效率大幅度提升,這不正是我們需要的嗎?
取消普職分流系誤讀
新修訂版職業教育法從今年5月1日起施行。針對外界盛傳的“取消初中后普職分流”,4月27日,教育部回應稱,把“普職協調發展”解讀為“取消初中后的普職分流”,是一個誤讀。實行“普職協調發展”,絕對不是取消中等職業教育,而是要轉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思路,重點是要放在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自身質量,拓寬中等職業教育學生成長成才的通道。
取消“義務教育后普職分流”的話題能上熱搜,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它涉及教育制度的重大調整,直接影響成千上萬孩子的學業選擇,觸碰了家長最敏感的神經。對普職分流具體的誤讀有二,一是50%的初中生會被分流,不能上普高;二是中職學生不能考大學。事實上,根據教育部去年公布的統計數據,大約65%的學生進入普高,35%進入中職。中職學生上大學的通道一直是放開的,且中職定位已從就業轉向就業升學兼顧??梢灶A見,未來中職升學的路徑會越來越暢通。
知網侵權事件
今年上半年,九旬教授趙德馨狀告知網維權獲賠70余萬元;中科院因“續訂費用近千萬”宣布停用知網的輿情不斷發酵……引發公眾關注、爭議不斷的知網付費事件在12月26日暫告一段落,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壟斷,知網被罰8760萬元。
知網,作為一個傳播知識的文獻參考網站,落得“一方有難 八方點贊”的境地。如今隨著反壟斷處罰落地,知網“一家獨大”的局面將被打破,學術文獻網絡數據庫服務市場有望迎來公平、公開、有序競爭。
教材插圖事件
5月,人教社數學教材不當插圖引發公眾對中小學教材的批評和高度關注。8月,教育部在調查基礎上,追責27人,創下歷史紀錄,警示意味濃厚。
從調查結果來看,相關負責人存在錯誤,是“失職失責”,但嚴格講,更多是工作疏漏,不盡責,但卻因此處分了27人,免職多人,其中就包括了正局級的人教社總編輯。此事的處理上,顯然是選擇了從嚴、從重處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相關部門對教材問題異乎尋常的重視:教材無小事!
教材是課程的載體,也是教育的核心抓手,是涉及到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的關鍵。這次的調查處理只是一個開始,仍需行業主管部門的配合才能全面解決問題圖書中三觀不正等問題。
部分大學退出國外排行榜
5月,有媒體以“國內多所大學退出國外大學排行榜”為題,報道稱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蘭州大學退出國外大學排行榜。這一消息不斷登上各種熱搜,熱榜,余熱不斷。但沒有一所大學給與公開確認,或否認。
各種大學排行榜并不能真實、全面、科學地反映一個學校的總體情況,只是某些數據下的排名,這是一個基本的常識。其實退出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追排名,“不依樣畫葫蘆”,立足中國大地辦好我們的一流大學,創建我們的一流模式,這一點更為重要。
退出排名的不止中國的大學,當地時間6月30日,美國八大藤校之一的哥倫比亞大學因數據造假質疑,宣布退出2023年U.S. News大學排名;《紐約時報》當地時間11月16日報道,耶魯大學和哈佛法學院以“評級方式存在缺陷”為由,宣布將停止參與并脫離美國新聞U.S. News大學排名。
高考被喊題難
6月7日下午,2022年全國高考數學科目考試落下帷幕。繼上午“語文全國甲卷作文題太難”沖上熱搜之后,“全國高考Ⅰ卷數學難出天際”又占據了各大網絡平臺熱榜前列。
其實,在國家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對中、高考改革命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因此,更靈活,開放得命題,這也成為近年高考命題改革的重要方向。
需要強調的是,高考命題難易度并不影響高招錄取,更不影響教育公平。
中考高分通脹
7月5日,北京2022年中考成績公布,分數高到讓人咋舌的地步,創下歷史新高!今年中考各地普遍以初中學業水平測試替代中考,所謂兩考合一,高分比比皆是,造成“中考高分通脹”現象,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中考降低難度,就能達到減負的目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沒有區分度的中考,弊遠遠大于利。試卷簡單,判卷就嚴,使得學生們拼的是熟練度,而尖子生的智商,綜合能力卻運用不上,被迫為了幾分格式分一直刷題。不同的考試,其定位與目的、效果和作用都是不同的。在仍然以分數為核心錄取依據的情況下,以水平考試替代選拔性考試,加劇了分數的競爭,影響升學考試的效度與科學性,觸及公平,這是我們需要高度警惕的。
“水博士”事件
7月初,華為公司的一則聲明,讓知名企業顧問、管理學學者、網紅教授陳春花陷入“博士學位受質疑”的輿論風波。風波延燒多日,最后以陳主動辭職落幕。與此同時,一則邵陽學院“1800多萬引進23名菲律賓水博士”的新聞沖上熱搜并引發爭議。邵陽學院為了提升自己學校的博士率,內部選拔一批碩士學位的老師,前往菲律賓亞當森大學留學,從而獲得博士學位,再以人才引進的方式,斥資返聘回學院。事實上,國內類似水博士不止這一所高校,也不只是菲律賓的亞當森大學,還涉及馬來西亞、韓國等高校濫發文憑。原因顯然是“性價比”。一個是時間短,一個是價格低廉,更重要的是,有“保過”的保障。
“水博士”“水文憑”的泛濫,提醒我們對海外學歷的認證與評估,尤其是質量評估已經變得越來越迫切,以阻擊濫發的“洋文憑”。即在目前學歷只做真實性認證的基礎上,推出必要的質量認證,至少在某些關鍵行業,委托第三方進行質量認證。否則,類似的“連續劇”還將持續上演。
小鎮做題家
7月,因為頂流明星考編事件,“小鎮做題家”話題又被引爆網絡。這個詞背后所涉及的教育公平、階層流動、就業難等問題,值得深思。
小鎮做題家這個詞的源頭從何而來,說法比較多,但無論從哪里來,都包含了兩個核心含義:第一,表面意思是指那些只顧悶頭刷題,緊盯中、高考的孩子。第二,背后則已經深入到階層,意指這些孩子大多是小地方的人,或者是寒門子弟,缺乏見識和資源,全面發展有所欠缺,發展有限。
中、高考是我們這個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對小鎮做題家的“正名”背后,透著大家對公平的渴望與追求。小鎮做題家背后更是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不應被嘲笑。
院士校長
進入2022年以來,高校人事調整密集,一批在學術領域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院士陸續走上大學校長崗位。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近20位“院士校長”走馬上任,“院士校長”現象頗受媒體關注。
院士當校長,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無論對推動科技攻關,還是解決“卡脖子”難題,無論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力、培養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還是強化研究型大學建設同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的對接等,都有獨特優勢,可發揮自身所長。
同時,能找到一個具有優秀經營管理能力的院士當校長固然好,但沒有必要把院士當成校長任職的“硬門檻”,畢竟校長這個職位的主要訴求是大學管理與服務。
谷愛凌現象
在北京冬奧會上,中國體育健兒展現了自信向上、奮勇拼搏的良好精神風貌,不少網友直呼“這才是真正應該追的星”。其中,運動員谷愛凌吸引了不少人的關注,有人稱之為“谷愛凌現象”。12月,谷愛凌在網上曬出本年度獲得的多個成就,包括“在斯坦福第一學期獲得所有的課程全部滿分的成績”,再引熱議。冬奧會兩枚金牌,一枚銀牌,還有“神一樣”的斯坦福大學的加持…毫無疑問,谷愛凌的優秀是全方位的。談到谷愛凌的成功、優秀,谷愛凌的母親谷燕也火了,谷愛凌的成功與被喜愛說明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在孩子的成長上,父母是多么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最后的成功,需要個人努力,但一個自律自覺、勤奮努力的孩子,是怎么成就的?首先是父母,是家教,是家風的熏陶。
逆向考研
傳統的考研一般都是向上考,即“雙非”考“雙一流”高校,但最近一年出現了向下考的“逆流”現象。所謂逆向考研,是指 “雙一流”名校生考取“雙非”高校研究生的情況,甚至其中不乏北大、浙大、復旦等頂級高校畢業生,報考“雙非”高校研究生。
為什么?逆向考研一方面是由于就業難,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導致學歷貶值。大部分人都把讀研作為出路,很多人考研核心目的已經變成解決學歷高低,無所謂學?!俺錾怼?。
我們不得不承認,考上研究生,已經成為一些學生的第一目標,學歷貶值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忌鲜呛诵?,而不是學校、專業好壞。
中國教育在線綜合整理,內容僅供參考
轉載請注明:轉載自中國教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