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7月13日,在“智慧教育助力高原教育創新”國際學術會議暨第四屆高原教育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教育部信息化專家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顧小清發表了題為《智慧教育與教師素養》的專家報告。...

本文大概

2975

讀完共需

9

分鐘

導讀:7月13日,在“智慧教育助力高原教育創新”國際學術會議暨第四屆高原教育可持續發展峰會上,教育部信息化專家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顧小清發表了題為《智慧教育與教師素養》的專家報告。

顧小清教授主要探討了四部分內容:1)智慧教育是什么;2)技術能提供什么;3)教師要做的是什么;4)教師素養提升共同體

分享 | 顧小清

整理 | 教育信息化100人

來源 | “智慧教育助力高原教育創新”國際學術會議

以下內容據顧小清教授的大會分享整理

在智慧教育的研究和實踐過程當中,技術這一要素到底發揮著一種怎樣的作用?在應用技術的過程當中,教師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體,他們要做的是什么?他們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是什么?從教師的整體素養提升的角度,怎樣綜合地為教師的素養提升提供研究和發展的支撐?

01

智慧教育是什么

我對智慧教育是如何理解的?在這里我引用了2018年祝智庭教授對智慧教育的定義。

智慧教育的真諦就是通過構建技術融合的生態化學習環境,通過培植人機協同的數據智慧、教學智慧與文化智慧,本著“精準、個性、優化、協同、思維、創造”的原則,讓教師能夠施展高成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習者能夠獲得適宜的個性化學習服務和美好的發展體驗,使其由不能變為可能,由小能變為大能,從而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格品性、較強的行動能力、較好的思維品質、較深的創造潛能的人才。(祝智庭,2018)

“精準、個性、優化、協同、思維、創造”是智慧教育的精髓。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當中,智慧教育需要一個相應的學習環境,智慧教育的環境需要為師生的教學提供支撐,可以用六個特征來描述: 無縫連通學習空間、敏捷感知學習情境、開放整合學習資源、精準適配學習服務、全程記錄學習過程、自然交互學習體驗。

智慧教育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存在很大的挑戰,我將其概括為智能技術、制度、教師素養這三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智能技術方面的挑戰

一方面是技術支持的挑戰。目前,成熟的智能教學系統還不多,已有系統大多數還不能稱為是“智能”教學系統。學校在部署智能系統方面需要站在教與學的視角衡量系統功能。

雖然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非??焖?,我們也看到了人工智能發展的威力。但是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教學而言是否已經能夠提供成熟的技術,這要打上一個非常大的問號。目前在教育領域當中能夠真正稱得上智能技術的,還是非常稀缺的。

另一方面是數據治理的挑戰。智慧教育中會產生大量的數據,學校如何做好數據資產的保護與積累,目前還沒有成熟的方案,在數據治理方面面臨挑戰。

在我們的智能環境應用過程當中,能夠產生非常多的數據,這些數據有關于資源的數據,有關于學生成長的數據,也有關于教師發展的數據。那么這些數據能否發揮它的潛在價值,是智慧教育能否實現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二,學校制度方面的挑戰

學校制度方面的挑戰主要是指 系統化設計的挑戰,數字化轉型對教、學、管、評來說都是一種變革。學校如何借助數字化轉型的力量,對教、學、管、評進行全面升級。學校需要系統化重新設計整個學校的教學系統、管理系統、評價系統等,這對于學校而言并非易事。

第三,教師素養方面的挑戰

教師素養方面的挑戰是我今天主要想討論的。

一方面是教師數據素養的挑戰。智慧教育對于教師使用技術進行教學的素養有非常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教師數據素養有要求,目前教師數據素養普遍較為欠缺。其次,教師需要具備通過學生單元層面的綜合數據,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評價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教師角色轉型的挑戰。智慧教育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轉變,教師如何逐漸弱化“教書匠”的角色,發展和凸顯“設計者”“分析者”“促進者”的角色?

對于我們智慧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而言,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幫助老師提升所需要的數據素養,幫助老師迎接角色轉型的挑戰。

不管是對職前教師還是對職后教師的培養,我們需要更好地提升教師的教學與研究能力。對于教師來說,他的能力應該不僅僅是教學的能力,也要具備開展研究的能力,通過研究更好地來改進和提升他的教學能力。

02

技術能提供什么

2022年2月,在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行的2022年春季開學典禮上,教育部長懷進鵬提出,按照“需求牽引、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的原則,搶占未來發展先機,切實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在教育信息化應用過程當中,考慮到“需求牽引、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的原則,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區域的技術供應:

第一,數據基礎:規劃整個系統的數據來源與采集方式;

第二,分析服務:設計基于已有數據的分析粒度與方法;

第三,能力支持,提出面向不同對象的能力建設支持方案。

從教學一線的核心業務邏輯出發,提供系統的核心應用,包括 教學資源、教學服務、考試、作業、教學評估、教學信息管理等。

第一,教學服務

第二,資源服務

第三,作業分析服務

</>< style>第四,評估分析服務

第五,行為分析

</>< style>第六,能力支持

信息化領導力:包括信息技術能力、信息化規劃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化評估能力。

創新意識:培養區域校長的創新意識,包括學校辦學模式、學校管理、教學、教學評估創新等方面。

信息化治理:培養區域校長與教師的信息化治理能力,包括戰略決策、學校業務管理、技術服務支持等方面。

信息化教學:培養區域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包括利用ICT進行講解、啟發、示范、指導、評價等教學活動應具備的能力,以及利用ICT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所應具有的能力等方面。其中重點應當落腳于教師的ICT教學應用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

03

教師要做的是什么

在智慧教育過程當中教師要做的是什么?教師的角色是什么?以及教師能力發展的需求是什么?

</>< style>教師作為研究者,需要由線下的傳統學習轉變為混合式、個性化的大規模學習轉變,需要從單一學科知識的培養轉變為綜合能力的提升轉變,需要由傳統教學決策和場景轉變為AI技術和數據驅動的適應性評價。

除了智慧教育本身所提出的要求,雙新背景下的教學理念也需要提升。

另外,教師也需要從數據素養角度關注教學,從教學的角度,數據素養可以更好地幫助老師進行 教學診斷、教學設計、學生評價、教學反思、教學研究。在智慧教育的環境之下,如果教師具有了數據素養,能夠更進一步促進實現智慧教育所預期的精準、個性和智能的目標。

04

教師素養提升共同體

智慧環境之下,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需要有教學實踐和研究共同體意識,通過實踐和研究共同體的驅動幫助教師實現在教學過程當中開展研究。這種 實踐和研究共同體,一方面能夠解決智慧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得教師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得到提升。

基于此,我們建立了 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聯盟(AIED),該聯盟的使命是:

探究智能技術如何促進未來教育,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在“學、教、管、評”等教育場景,推進人工智能全方位賦能教育。

開展人工智能教育社會性實驗,與區域和學校共同進行人工智能教育研究的設計與開展,共同創生智能時代教育理解。

通過周期性、常態化的聯盟交流活動,挖掘、分享、擴散優秀智能技術資源及應用案例,不定期提供聯盟福利。

為教育實踐者提供“N+1”的智能技術服務,評估、推薦和發布人工智能教育發展(指數)報告、藍皮書等,形成具有示范性、影響力的前沿技術教育教學研究成果。

踐行開放合作、共建共享的思想,為區域和學校提供教育信息化發展咨詢與規劃服務,助推教育數字化轉型探索與實踐。

注:顧小清,系教育部信息化專家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讓優質的信息和知識更快被看見?!敖逃畔⒒?00人”由媒產學研聯合發起,聚焦教育信息化、教育數字化、教育新基建、智慧教育、互聯網+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術等領域。點擊下方關注我們。

教育信息服務平臺訂閱號二維碼
教育信息服務平臺微信服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