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以勤 華南理工大學副首席信息官兼網信辦主任 我眼中的高校信息化十年 我自2008年底開始從事高校信息化工作,至今仍然在一線從事相關工作。結合近13年的實踐經驗,我想用這樣一句話概括我所看到的高校信息化發展:信息化永遠在路上,但每段路都有不同的目標和風景。 縱向看我國高校信息化十年建設歷程,大致可分為數字化校園建設、智慧校園建設,以及數字化轉型三個階段。當然,這里智慧校園的“智慧”還是...

陸以勤 華南理工大學副首席信息官兼網信辦主任 我眼中的高校信息化十年 我自2008年底開始從事高校信息化工作,至今仍然在一線從事相關工作。結合近13年的實踐經驗,我想用這樣一句話概括我所看到的高校信息化發展:信息化永遠在路上,但每段路都有不同的目標和風景。 縱向看我國高校信息化十年建設歷程,大致可分為數字化校園建設、智慧校園建設,以及數字化轉型三個階段。當然,這里智慧校園的“智慧”還是一個初級階段,稱為“校園智能”或者“智能教育”更為合適,其主要是指利用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當時先進的信息技術,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推動信息化的應用。高教信息化發展的階段特征大概是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應用普及,到業務深度融合,再到智能教育,直到數字化轉型。 現在的高校信息化建設,與十年前相比,在技術、規模、意識、機制、生態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目前智慧校園的總體技術框架上,我們會發現獨立的數據層十分常見,這說明在這十年中,數據從孤島、交換、共享、融合、治理、賦能的幾乎每個階段都發揮著紐帶作用;規模上,移動互聯網讓校園每個用戶,包括物業管理人員,都成為校園信息化的用戶;從意識上,信息化在高校發展的戰略地位凸顯,學校更重視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師生對信息化依賴越來越強;從機制上,學校認識到信息化的問題表面來看是技術問題,其實深層次問題在于機制,逐漸開始形成包括決策層的領導機制;生態上,信息化由原來的信息化主管部門主導的學校發展的外生變量,成為全體師生參與的內生變量。 在高校信息化發展的過程中,信息技術起到了重要的推動和引領作用。高校信息化發展的每個階段,都基本以新的信息化技術為特征,有些階段甚至是技術驅動的,例如IPv6、大數據、5G等。但技術驅動的力量比不上政策驅動,例如,IPv6作為一個新技術,是符合互聯網發展方向的,CNGI示范網絡很早就建成開通,但由于當時缺乏核心應用,電信運營商推動積極性不高,這導致我國IPv6雖然推廣起步早,但發展緩慢。直到2017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推進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行動計劃》,IPv6的規?;渴鸩诺玫搅送黄菩园l展。 “自底而上”與“自頂而下”的平衡 華南理工信息化發展較為穩健,很早就開始了信息化建設,始終以開放的建設理念及先進的技術應用走在全國前列,并取得了一系列頗具特色的成果。

華南理工大學數字孿生 總體來看,學校信息化大致經歷了從“自底而上”到“自頂而下”建設兩個階段的建設模式。前期“自底而上”的建設模式客觀上加快了學校信息化建設,也為后期轉型工作帶來一些苦惱。 回顧這十年建設歷程,學校遇到的難題主要分為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面:戰略上,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在頂層設計的框架內營造全校師生參與信息化建設的生態,即如何激活信息化建設的內生動力;戰術上的問題比較具體,包括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數據中臺的數據規模和質量提升、個人隱私保護、全校師生信息化素質提高等。 以數據治理為例,在信息化發展的最初階段,各個部門基于自身的需求和技術力量單獨開發了諸多系統,學校也把信息化建設投入分散各處,這是一種自底而上的模式,在當時客觀上推動了信息化的進程,但由于缺乏整合、共享和聯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眾多的信息孤島。而現在要建造智慧校園,需要實現數據交換、共享和融合,業務流程優化,各部門系統聯動,需要解決之前的建設模式遺留的問題。為了解決數據共享問題,華南理工大學從2012年開始建設數據交換中心,經過多年迭代升級,近年在此基礎上建設了網上服務大廳和一張表等項目。 技術難題的解決當然只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從體制機制上做出變革。要讓全校在整體戰略框架下協同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必不可少。自底而上與自頂而下要平衡,二者要結合起來,因為各部門更清楚自己的需求,所以要鼓勵各個部門參與信息化建設,允許有基礎的部門承擔信息化的任務,但是建設的過程中要做好標準化,這就需要總體的統籌,要建立一種跨部門的協調機制。相反,如果僅由信息化部門統一建設所有的信息化系統,雖然不存在數據孤島,但這樣又容易產生信息化系統不貼合用戶需求的問題。 為了加強頂層設計,增強信息化工作中的統籌和協調作用,華南理工大學為此在全國高校之中率先設立了專職的副首席信息官(副CIO)。副首席信息官的設立有利于推動學校信息化頂層設計工作的開展和整體的戰略部署,團結學校信息化的各類力量,再加上技術手段的支持,長期存在的數據不暢通問題被逐步解決,各個部門開始實現了數據共享和業務流程優化。隨之帶來最顯而易見的成效就是實現了“信息多跑路,師生少跑腿”。 但坦白來講,現在的數字校園建設,距離實現智慧校園的愿景還很遠。首先,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應用不僅需要數據交換,還需存儲帶有時間戳的數據切片;其次,前期數據治理僅僅涉及業務系統層面的數據,智慧校園的建設還需要采集物聯網、教學和科研活動的數據,并須對信息化各子系統采集的數據進行轉換、標準化、融合等處理后,才能形成智慧校園的核心數據,繼而構成智慧校園應用的各類功能組件。 高校信息化的未來藍圖:數字化轉型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未來藍圖,就是高校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是國家信息化戰略,也是教育部當前工作重點。之所以提數字化轉型,在于其需要解決之前信息化建設中容易忽略的機制保障、數據融合賦能、業務價值提升、業務模式轉換等核心問題。 對于全國教育系統而言,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包括數字化和轉型兩方面,數字化是手段,轉型是目標。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重點在于實現全校師生包括領導層數字化意識、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構建智慧教育發展新生態,深化數字化技術和學校業務的融合,提高校園治理、科研、教學水平,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 對于數字化轉型,重要的基礎性技術工作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構建數字世界,因為數字化的業務活動是在數字世界上開展的,并且需要物理世界響應數字世界的指令;其次,挖掘數據價值,數字化以數據為核心,需要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使業務數據化、數據資產化、資產服務化、服務價值化;最后,需要業務與數據雙驅動,在數據融合基礎上,根據業務需求建立業務模型,進行業務創新。 數字化轉型本質是一種改革,需要進行意識、組織、文化和模式的全方位轉型,這些既需要來自決策層的力量推動,也需要來自全校師生的普遍參與。因此,數字化轉型的難點在于如何形成一個包括學校領導、信息化專家、信息化管理和建設部門、信息化用戶共同參與的機制。 需要注意的是,數字化轉型是信息化建設的延續和高級階段,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數字化轉型前要先打好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因此,高校數字化應通過新基建、數據治理、流程重構、業務引擎建設等工作,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有條不紊地進行。 作者:陸以勤(華南理工大學副首席信息官兼網信辦主任) 編輯:陳榮

